好久未有再寫有關內容農場的文章。但今日看過《鏗鏘集》的「內容農場」專題,就想寫點甚麼。未看的,可以在這裡看看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MDJb37oyZ4 。
以下是看完節目之後,希望提供自己的觀點,以及一些補元資料:
反修例運動衍生出很多內容農場。這也是可以明白的,大概我們都很關心事態發展,而且情緒一直被牽動就很厲害,於是很多時放棄了先分別真偽的情況。當然啦,現在Facebook成了很多人看資訊的第一點。先在Facebook看到某段資訊,點進去網站時,尤其是在手提電話上點進去,很多時我們都不太發現那網站的Domain Name是甚麼;再加上短網址令大家在點進去之前,很難知道要進甚麼網站,於是乎大家就更難避開內容農場之類的假新聞網站。
蘋果總編羅偉光稱,現在的新聞是按小時甚至分鐘來計,速度與訊息量都驚人,這也令大家很難在這麼overload的資訊世界下進行Fact check。同是蘋果日報的總新聞主任李家聰帶出了Fact Check之外的另一個重點:這些內容農場抄得這麼狠,甚至連獨家報導都抄。報館不知要採訪及追蹤多天,才有獨家的內容,但內容農場不費氣力的就偷了內容自己圖利。
之前Terry的媒體懶人堂也有提過類似的帖子。習慣分享內容農場是個壞習慣,而這習慣會深深地影響傳媒。他甚至形容:「直播完、採訪完、設計完,轉眼就被「黃到變金」的「文宣平台」偷取。新聞瘋傳了,捱打中椒的記者欲哭無淚。」
民建聯成員兼前區議員林琳稱,有些內容農場見炒作政治事件原來這麼多人看,於是就越做越多。其實這類的事情,在上屆美國大選之前也有類似的情況。當時Wired甚至追訪了一位在馬其頓經營內容農場致富的青年人。很「勵志」呢!
Factcheck Lab執行編輯鄭家榆(也有在關鍵評論寫文)稱很多內容農場的網站由設計,以至在Facebook出帖的方法都很似,但最厲害就是連Google Analytics的Tracking ID都是同樣的。這就說明這是集團式經營,而且是有心傳播假新聞,從而達至他們的目標。想了解多一點,可以閱讀他的文章《不同網址的內容農場,背後疑由同一集團操作》,而且他甚至組織了一個有關內容農場資料的Google Spreadsheets。
除了Google Analytics的Tracking ID,另一樣在這些集團式內容農場網站共用的,還有一個Kiwi廣告系統的ID。然後這一段就精彩了,因為港台的記者訪問了Kiwi Media的股東Billy Wong。我猜記者有問他,其公司是否就是內容農場的經營者,所以他開宗明義的說公司沒有這業務。他對內容農場似乎又不完全抗拒,甚至覺得不是所有內容農場都有那麼差,至少「綜合報導資訊」可以「方便讀者」云云。這點的確令我覺得很錯愕。而Facebook專頁午夜翻牆也有類似的觀感:
除了內容農場,Kiwi Media亦是連登的廣告代理。而其中曾發生過一件奇怪的事,就是部份Domain Name很似連登內容農場都用了Kiwi Media。 這情況有點像幾年前也有不少內容農場在Facebook,而他們就是以高登乜乜區之名來吸引用戶讚好。
圖利會是經營內容農場的一個目的,但這些專門以抄襲加修改新聞內容為經營手法的網站,背後還有沒有其他Agenda,真的很難說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如果這些集團式經營的內容農場都安裝了Facebook Pixel,他們就能像之前以明星來造的虛擬貨幣廣告般追著你;又或者安裝的不是Pixel,而是木馬呢……
相關文章:
#NewsfeedUpdate Facebook打擊劣質網站
80後港女靠男友300萬上樓?拜託不要Share內容農場假新聞
抖音截取用戶打字內容
The post 為《鏗鏘集》內容農場專題作點補元 appeared first on Jan's Tech Blog.